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部编本教材的推广使用无疑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挑战。《手术台就是阵地》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成为学生理解“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教材,也成为了教师们探索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将围绕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材精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设定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年轻的医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在手术台上为伤员进行紧急手术的故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基于这样的内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出现的新字词和句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和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实践与亮点回顾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抗战时期医疗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救治的纪录片片段,迅速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背景、人物情感打下了基础。
2. 细读文本,深入理解
在细读课文环节,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品质,我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医生、伤员、护士等角色,模拟手术过程中的对话和场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切身体会到了医护人员在危急时刻的勇敢与坚持。
4.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哪些地方可以看作是‘我们的阵地’?”“作为学生或未来社会的一员,我们如何在自己的‘阵地’上尽职尽责?”这样的拓展延伸问题旨在将课文的内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1. 强化历史背景的铺垫
虽然已经通过视频片段进行了背景介绍,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不够了解,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补充和铺垫,利用更多历史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更深刻的历史认知。
2. 提升学生主体性参与度
虽然角色扮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显得较为被动,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加强情感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手术台就是阵地》不仅仅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情感的引导和熏陶,通过更多的情感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可以邀请真实参与过抗战的老兵或医护人员来校分享他们的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那份责任与担当的力量。
4. 强化写作训练的实效性
在学习了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仍显得生硬,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练习的实效性,可以通过更多的例文分析、仿写练习、实地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部编本《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改进措施,我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少年,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共同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