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作为一项高精度的医疗操作,其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医生的技能和经验,还与手术器械的清洁度、消毒效果及灭菌质量密切相关,眼科手术器械的微小污染或残留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炎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视力恢复,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眼科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指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确保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达到最高标准。
一、术前准备与器械分类
1. 术前准备
人员准备:参与清洗、消毒和灭菌的医护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各步骤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环境要求:清洗和消毒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并配备必要的防尘、防污染设施。
设备与材料:准备符合标准的清洗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消毒液(如多酶清洗液、含氯消毒剂)、灭菌器(如高压蒸汽灭菌器)、计时器、温度计等。
2. 器械分类
接触类器械:如显微镊、显微剪、角膜刀等,直接接触眼组织。
非接触类器械:如显微镜、手术灯、显微镜附件等,不直接接触眼组织但需保持高度清洁。
一次性使用物品:如一次性手套、口罩、手术衣等,需按医院规定处理。
二、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洗
1. 初步处理
- 手术后立即将器械从生物污染源中分离,避免交叉污染。
- 使用流动水初步冲洗掉可见污染物,并去除干涸的血渍和组织残留。
2. 酶洗
- 将器械放入多酶清洗液中,浸泡至少5分钟,以分解有机物和蛋白质残留。
- 确保所有表面(包括关节、缝隙)都被充分浸泡并轻轻刷洗。
- 使用软毛刷或海绵,避免造成器械损伤。
3. 彻底冲洗与漂洗
- 使用清洁的流动水彻底冲洗掉所有酶洗液和残留物。
- 进行至少两次漂洗,每次至少30秒,确保无任何清洁剂残留。
- 漂洗后进行干燥处理,可使用干净的布或气枪吹干。
三、消毒与灭菌技术
1. 消毒技术
化学消毒法: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浸泡或擦拭器械,根据消毒剂说明书的推荐时间进行操作,通常为10-30分钟,此法适用于不耐热器械的初步消毒。
物理消毒法:如紫外线消毒器照射,适用于小型器械和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照射时间根据设备说明进行。
2. 灭菌技术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最常用的眼科手术器械灭菌方法,将清洗干燥后的器械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设置温度132°C至134°C,时间20分钟以上,确保达到完全灭菌效果,此法适用于金属、玻璃等耐高温器械。
低温灭菌法:对于不耐高温的精密器械(如某些塑料制品),可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或乙烯氧化物灭菌法,前者通过低温蒸汽释放过氧化氢气体进行灭菌,后者则使用环氧乙烷气体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这两种方法均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四、监测与记录
1. 过程监测
- 定期检查清洗机、灭菌器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 记录每次清洗、消毒和灭菌的日期、时间、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以备追溯和检查。
2. 效果监测
- 采用化学指示卡或生物指示剂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化学指示卡在灭菌过程中变色表示达到预定条件;生物指示剂则使用特定微生物孢子,通过培养观察其是否生长来判断灭菌效果是否达标。
-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包括空气、表面及工作人员手部细菌培养,确保手术室及清洗区域的无菌状态。
五、安全与防护措施
1. 个人防护
- 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以防止化学物质溅入眼睛或皮肤接触。
2. 废弃物处理
- 使用过的多酶清洗液、含化学消毒剂的废液等需按照医院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安全处置,避免环境污染。
六、培训与持续改进
1. 培训与教育
-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新入职员工和在职员工复训,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清洗、消毒和灭菌的各项操作和技术要求。
2. 持续改进
-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最新标准和指南,不断更新和完善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确保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鼓励医护人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