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各类手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使用后的清洗、消毒和灭菌过程直接关系到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效果及患者的安全,遵循严格的硬式内镜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规范,不仅是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庄严承诺。
一、硬式内镜手术器械的特性和分类
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主要包括各种管腔类、钳类、剪类、镊类等,它们通常由金属(如不锈钢)制成,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这些器械在手术中直接接触组织、血液及体液,因此成为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根据使用方式和功能的不同,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可分为:
管腔类器械:如腹腔镜、胸腔镜等,用于深入体腔进行观察和操作。
钳类器械:如持针钳、组织钳等,用于夹持、提起组织。
剪类器械:如组织剪、线剪等,用于剪切组织或缝线。
镊类器械:如无损伤镊、有齿镊等,用于夹持、牵引或提起组织。
二、清洗消毒的重要性
1、防止交叉感染: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在使用后可能残留血液、体液及组织碎片等污染物,若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将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
2、维护器械性能:适当的清洗消毒可以去除器械表面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沉积物,减少腐蚀和磨损,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3、保障医疗质量:符合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是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硬式内镜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规范
1. 清洗前的预处理
即时去污:使用后的器械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掉明显污物,减少干燥后污渍的固化。
分类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和使用后的污染情况,进行合理分类,便于后续处理。
2. 清洗方法与要求
手工清洗:对于结构复杂、有缝隙或关节的器械,应采用手工清洗方式,使用软毛刷或棉签等工具配合清洁剂进行彻底清洗。
机械清洗:对于可机械清洗的器械,应使用专用清洗机,设置合适的温度(一般不低于30℃)、压力和时间进行清洗。
多酶浸泡:在清洗过程中可加入多酶清洁剂,以增强去污能力,特别是对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分解效果显著。
最终漂洗:使用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至少两次漂洗,确保无清洁剂残留。
3. 消毒与灭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消毒:对于一般手术器械的消毒,可采用化学浸泡法(如2%戊二醛)或湿热消毒法(如自动清洗机内置的消毒程序),确保消毒时间达到规定要求(如2%戊二醛需浸泡10分钟)。
灭菌:对于高度危险的手术器械(如穿刺针、刀片等),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如自动灭菌器),确保灭菌效果达到万级无菌标准,对于不能耐受高温高压的精密器械(如某些电子部件),可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灭菌法或环氧乙烷灭菌法。
4. 监测与记录
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或试纸监测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浸泡时间。
生物监测:定期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等生物指示剂进行灭菌效果的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通过温度计、压力表等工具监测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
记录管理:建立详细的清洗消毒和灭菌记录,包括处理日期、方法、参数、操作者等信息,以备追溯和检查。
5. 注意事项与挑战应对
防止交叉污染:在清洗、消毒和灭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从污到洁”的原则,避免已清洁的器械再次污染。
特殊器械处理:对于有特殊材质(如钛合金)或特殊涂层(如防粘涂层)的器械,应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方式,避免损坏其性能。
人员培训与防护: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防护知识,防止职业暴露风险。
环境控制:保持清洗消毒区域的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处理。
硬式内镜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清洗消毒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监测改进,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升,将会有更多高效、环保、智能化的清洗消毒设备和技术出现,为医疗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也是实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