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如何将历史事件、英雄事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为例,通过教学反思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深刻体会到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医者仁心。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山西五台山前线为伤员进行紧急手术的事迹,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展现了白求恩大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手术台,为伤员带来生命的希望,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新字词;通过阅读,了解白求恩大夫的生平事迹和其国际主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精神;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和情感共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亮点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课堂一开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后,教师提问:“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如果你们是伤员,最希望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导入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教学和难句的解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文本解读能力。
3. 深入研读:细节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 白求恩大夫在什么情况下决定留在手术台上?
- 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白求恩大夫的勇敢和无私?
- 你如何看待白求恩大夫的这种行为?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白求恩大夫、伤员、护士等角色,模拟手术台上的紧张场景,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白求恩大夫的勇敢和无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角色代入感。
5. 拓展延伸: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有哪些人或事体现了类似的白求恩精神?”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分享,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现实感,让他们认识到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1. 成功之处
情境创设有效:通过视频和问题导入,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多维度教学:采用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成功地将白求恩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
2. 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时间分配:在角色扮演环节中,由于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导致时间超出了预设范围,影响了后续内容的讲解,未来可以提前设定好每个环节的时间限制,确保教学进度有序进行。
深度挖掘不足:部分学生对白求恩精神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层面,今后可以设计更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和活动,如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校园等,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精神的理解。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而未能充分参与,未来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别辅导、小组帮扶等措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学习,更是一次对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和洗礼,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与改进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