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手术台就是阵地》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它以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中,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进行手术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反思,探讨该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文的独特价值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感受英雄情怀的窗口,它不仅是一篇叙事性文章,更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在危难时刻,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利益而忘我工作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课文的教授也面临不少挑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共鸣,如何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将教学变成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也是一大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1、情境再现: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重现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上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和英雄的伟大精神,这种直观的视觉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白求恩大夫的坚定与勇敢,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还能在表演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讨论与分享: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从中学到的道理,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教师则需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4、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相联系,如介绍当代医疗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英勇表现,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阵地”故事,让学生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中的传承与发扬。
5、写作与创作: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写一封给白求恩大夫的信,这样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们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他们不仅学到了关于历史和人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受到了触动,许多学生在课后表示自己要学习白求恩大夫那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
教学反思也提醒我们,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课后也能持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全面等,这些都是未来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不仅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宝贵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勇敢、担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