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始终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手术质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印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41号),即“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手术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制度背景与意义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践而制定的,其核心在于通过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三个关键时间点进行严格的核查,确保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信息无误,同时检查患者术前准备情况、麻醉及手术所需物品是否齐全,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卫办医政发[2010]41号文件详细规定了手术安全核查的流程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前核查:在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等)、手术信息(如手术名称、部位、方式等)、知情同意情况、术前准备情况(如禁食、备皮等)、皮试结果、过敏史等,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手术中核查:在麻醉诱导期和体位安置后,由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手术信息,确保无误,这一步骤对于防止因信息错误导致的误切或误操作至关重要。
3、术后核查: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实际手术情况及各种物品是否清点完毕,确保无遗漏物品留在患者体内,还需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确保患者安全转运至病房。
实施效果与挑战
自卫办医政发[2010]41号文件发布以来,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得到了广泛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降低了医疗差错:通过严格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核查,有效减少了因信息错误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医疗差错和事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由于手术过程更加规范、安全,患者的治疗体验得到提升,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促进了医患沟通:手术安全核查过程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密切配合,这促进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强了彼此的信任。
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医护人员培训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不够到位,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流程繁琐:对于一些紧急或复杂的手术,过于繁琐的核查流程可能会影响手术效率,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优化。
信息化不足:部分医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数据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核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改进措施与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培训,提高其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和执行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优化流程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手术安全核查的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步骤,提高效率,特别是对于紧急手术,应制定快速核查流程。
3、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病历系统、智能识别技术等,实现手术信息的快速录入和自动比对,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核查效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和复习相关内容。
4、强化监督与反馈: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对各科室的手术安全核查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整改,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鼓励医护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5、加强医患沟通: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每一项核查的意义和目的,增强其参与感和信任感,对于患者的疑问和担忧给予及时、耐心的解答。
6、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手术安全核查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之中。